學習特效藥 無法培養深度思考力

在台灣受過教育的人,相當熟悉這幾個步驟:寫板書、抄筆記、背課文、應考試。這種快速的重點整理、大量灌輸知識、標準學力測驗,確實是很有效率的人才培養方法,讓台灣僅僅花了20年就追上先進國家的生活水準。2012年,台灣15歲青年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驗中也得到優異成績,數學素養排名更是全球第4,大幅領先歐美國家,僅次於同樣位在東亞的上海、新加坡、香港。

不過,如果就國內受測者來看,高達12.8%落在低標區(Level 2以下),遠高於上海的3.8%、新加坡的8.3%,及香港的8.5%。台灣前10%和後10%學生的平均成績差了7個年級的程度,是全球落差情況最嚴重的。

這種M型化成績凸顯台灣的教育公平性出了嚴重的問題,主持PISA測驗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提醒,數學素養分布和全國貧富差距有緊密關聯,越靠近都會區、社經地位越高的學子,往往擁有更高的數學素養,反之則表現越差。

如果把範圍縮小到同一學校、同個班級,排除城鄉差距,從平時測驗來看,程度仍有極大落差。原因可能是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強迫所有學生遵守同樣的學習步調,這對程度較低的學生是種折磨,對程度較佳者則是被連累,長期下來,必然會耗損了學習意願與動機。

教育磨去了人的稜角,也會消滅個體的特殊性,而學校就是一座工廠,製造規格一致的罐頭,雖然快速便利,但打開來內容完全一樣,世界頓時少了耐人尋味的美感。

傳統教育方式有如一帖特效藥,老師整理知識給學生背誦標準答案,這種填鴨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更上層樓,恰好反映出台灣的經濟困境,當產業結構已不得不轉型,如果教學內容及方法依舊不變,學用落差將進一步擴大,人的工作極可能被機器人搶走。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