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諸學生過多自學任務

未備妥預習補救機制

情境:有些學生前一天沒有按照進度預習影片,隔天上課時老師認為那是他個人的責任,便要求所有人一起參與小組討論,使得那位學生如鴨子聽雷,完全沒有辦法融入組內同學及班級進度。一整天下來,他覺得自己好像班上的邊緣人物。

  • 老師在全面要求學生回家預習影片之前,要先確認每個人的家庭狀況,有些人的家裡沒有電腦或網路,有些家長不允許孩子盯著電腦,有些則是孩子不願意遵照要求。這些大部分是老師難以控制的變數,如果多數人無法配合,就必須考慮是否實施預習制度。

  • 正式採行預習制度後,還是會有少數學生因主客觀因素難以在家預習,此時老師可以在數學課前安排早自習、下課、午休等時段提供電腦教室或行動載具讓學生觀看影片,以獲得跟其他人同等的學習機會。

  • 除了常態性無法預習者外,若偶有零星同學沒有回家看影片,教師應該先詢問他們沒有預習的原因、是不是碰上什麼困難等,此舉除了給予同理心外,也可以評估這種現象會不會成為常態。

  • 不應該給未預習者直接參與討論,一來無法跟同學交流對話,二來組內也少一位互助合作、腦力激盪的生力軍。此時老師可以請他們坐到教室旁邊先把影片看完,之後再加入課堂。 在等待這些學生看完影片之前,其他人可以進行比較進階的教學活動,接著再安排組內學習成就較高的學生幫助後進同學跟上進度、融入討論。

要求學生填寫效益不高的學習單

情境:為了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要求學生看完影片後要填寫學習單。有些人覺得單子上的問題很難,寫起來像在答考卷一樣;有些人覺得問題很煩,寫久了就變成虛應故事的制式答案。日子一長,學生紛紛覺得回家作業好多,老師好不通人情……

  • 從一般實務來看,學習單要設計到完全符合學生需求並不是件易事,加上翻轉之後學生就得開始學著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此時老師不宜過度干預個人自學方式,頂多提供撰寫筆記的建議。

  • 教師必須謹慎評估回家自學任務會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多負擔,通常來說,學生回家預習的時間不應與原先寫作業的時間差距過大,若指派過量任務一定會剝奪學生思考的機會,最後只能在形式上完成表定進度,無法達成翻轉的初衷。

  • 若希望在不增加紙筆作業的前提下即時評估學習狀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分組討論,再透過行間巡視觀察學習弱勢孩子的反應。另外也可以將不同程度的孩子編排在同一組內,讓同儕之間彼此拉抬學習成就。

每一科都要求回家看影片

情境:老師認識新的教學方法後,決定不同科別聯合起來推動翻轉教室,結果學生每天回家都得看好幾部影片,整晚便坐在電腦面前瞪得雙眼發直。

  • 不同科別的老師如果要攜手推動翻轉教室,可以先聚在一起討論時程安排,把需要回家看影片的時間錯開,如A科目安排在星期一、四,B科目安排在星期二、五等。

  • 一般來說,中等程度的學生邊看影片邊作筆記的時間大約是影片長度的兩倍,所以各科老師每天指定觀看影片的時間總長不宜超過一小時,這樣學生大約花兩個小時看片、整理、吸收,還不致過量學習。

突然改變教學方式

情境:老師在學期初採用了新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個月後發現另一種更有趣的上課方式,便從善如流、立刻轉變,學生又得花一段時間重新適應,結果整個學期就在兵荒馬亂中度過了。

  • 新的制度一定需要時間適應,當師生都熟悉教學流程後,學習成效才會發揮出來。

  • 過分頻繁更動教學模式會讓學生手足無措,難以建構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翻轉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 如果主客觀條件允許,盡量在新的班級或新的學期實行新的教學方法,一來學生不必適應同一個老師的不同風格,二來可以觀察新方法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 改變之後若學習成效不如預期,應該漸進微幅修正,避免大規模扭轉上課方式。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