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區 龍埔國小 施信源與顏美雯老師

</br>教學地點:班級教室 </br>使用載具:平板電腦 </br>教學時機:翻轉教室 </br>學校類型:市區中型學校 </br>班級人數:約30人 </br>分組人數:每組3~4人

「翻轉教室」是數位科技與實體老師之間,最複雜也最活潑的結合,因為在翻轉教室裡,老師不是把教學工作丟給電腦就沒事了,相反的,當老師擁有越多自由,就越須運用多元的方法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看起來,這種「高檔」的教學法似乎比較適合程度較佳、領悟力較高的孩子,但真的如此嗎?

信源與美雯夫妻任教的龍埔國小位在新北市三峽「台北大學特定區」裡,這裡新建高樓林立、社區環境良善,很多人總認為:「新設校一定師資好、學生好、設備好,教學問題應該很少!」

但是當美雯接到新編成的五年一班時,才發現有個學生五年級了,加法還要用手指頭幫忙計算,問他一個禮拜有幾天?回答是「五天」,原來他忘了把週末算進去了,而且一隻手只有五根手指頭。班上還有個學生先前曾在課堂上因為聽不懂就翻桌、考卷不會寫就當場撕掉,突如其來之舉除了讓全班傻眼外,老師也備感折辱。

所幸班上也有不少人數學程度相當優異,甚至超越同齡同學,而且這個社區多數家長的社經地位皆不低,就連里長都是英國教育碩士,可以想見北大特區住戶們對老師的期待是相當高的。

這反映出班級差異普遍存在全台各個學校,不會因為城市或鄉村而有差別。那美雯與信源會如何聯手面對這種局面呢?

導入均一平台 善用題目及影片

2013年8月,新接任資訊組長的信源在網路蒐集「資訊融入教學」時,偶然看到美國「可汗學院」的網站,原本他以為這只是把教學影片丟上YouTube而已,跟一般傳統開放式課程(OCW)沒什麼兩樣。但註冊帳號之後才發現可汗學院結合了課程、評量、獎勵、互動與後台管理等功能,不像傳統資訊教學只著重聲、光、色效應而已。

接著信源又找到中文版的「均一教育平台」,經過一個多月的評估,他在開學後沒多久就問美雯:「明天第一節什麼課?我沒事,要不要一起到電腦教室?」

隔天,五年一班就被帶往電腦教室嘗試使用均一平台。儘管開學前信源就已經幫30幾位學生建立好帳號,但臨場還是有人身分證號碼記不起來,或是大小寫分不清楚,等到全班都順利登入已經花掉30分鐘,這讓信源差點情緒失控。

不過當他們回過神來時,已經有學生細細碎碎唸著運算過程、有人拿出紙筆不斷推演答案、有人拚了命用手指頭加速計算,就連那位曾經翻桌的學生也算到嘴角上揚。此時,所有人竟對響起的鐘聲充耳不聞。

「同學,要下課囉!」信源不太好意思的提醒著,想不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回應是:「老師,不要下課,我們要算數學!」這簡直讓兩位老師不可置信,也深深感受到數位科技真的可以解決最棘手的學習動機問題。

從此之後,學生回家作業便改為練習均一,而不是以往的數學習作;隨堂測驗也轉用均一題目,取代原先的紙本試卷。至於課堂上仍以教師口頭講述為主,只有下課前才讓學生登入均一小試身手,藉以了解孩子對課程的掌握度。

有了電腦代勞後,過去最辛苦的兩件事──改作業、改考卷,現在只要短短1秒鐘就能批改完所有題目。接下來老師就可以根據答題狀況分析孩子的學習迷思,並規劃隔天的教學活動。

然而,數位科技雖然可以放大學習動機,卻不保證永續;單純換個介面讓學生算數學,久了也會失去新鮮感。時間才過一個月,信源便發現固定登入均一的人數已剩三分之一左右,他們只好將平台的徽章制度與學校的榮譽點數連結,讓學生感受虛擬點數的實用性。美雯亦將均一搭配正式課程,要求學生回家按進度看影片及作題目。後來果然有8成學生會配合進度自動學習,並主動作起書面筆記,代表多數人已經學會自主歸納訊息,不再需要老師代為整理資訊了。

經過半個學期測試,美雯不但擺脫制式進度的制約,學生成績也跟著節節進步,證明均一融入教學真的有補救教學的效果。兩人便設想,有沒有可能從「補救」、「精熟」邁向下一階段的「翻轉課堂」呢?如果這一步做得到的話,連補救都不必了。

於是第二學期開始,美雯與信源立刻翻轉課堂,也創造出台灣第一起MOOCs融入數學課的翻轉案例。

翻轉前置作業 事先與家長溝通

其實,翻轉課堂不只是老師與學生的事情而已,家長接受度更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信源與美雯在正式翻轉前便特地發信給所有家長說明這項重大改變,並訴說均一平台結合教學的優勢與特點。他們也建議,如果是新接班級,可以先與家長進行以下的溝通及對話:

  1. 開學前即以電話向家長借我介紹,如此不僅可以提升教師形象、了解學生在家狀況,也能順帶說明教學理念。假設不方便以電話聯繫,也可利用手機簡訊傳遞訊息,讓家長透過智慧型手機連結到班級網頁了解詳情。
  2. 預先建置班級網頁,上面書明翻轉教學與均一平台的資訊。同時利用Google表單製作問卷,調查家長對於數位融入教學的態度,這也是重要的宣傳方法之一。
  3. 善用通訊軟體如Facebook、Line等。一方面可以免去打手機不知對方是否方便接聽的尷尬,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留言板」保存訊息。更要緊的是,在這種雙向溝通下,家長也有機會一起談談教學理念。

以上這些準備動作除了為後續教學鋪設基礎外,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告訴學生及家長:「老師要翻轉課堂了!」這種無形宣示恰好可以反映出對教學專業的堅持,而且越有自信、規劃越明確,就越能取得學生、家長的信任與配合。

自學訓練 為翻轉埋伏筆

「學生自主學習」是翻轉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是正式翻轉前的必要條件。然而在國小階段,家長不見得放得開,孩子也不一定走得出既定思考模式,因此老師必須運用幾個策略幫助學生改變:

  1. 設定自學標的與時間。以一個科目為主,至少為期一個月的訓練,時間達一個學期亦屬合理。因為國小學生沒有經過分流、成熟度不一,必定得由外在訓練慢慢內化。而對老師來說,一個科目成功就會帶動另一個科目,因此訓練過程不必著急,就算只是種下一棵小苗,以後到國中也會漸漸茁壯。
  2. 數位科技結合正式課程。平台再好,一個月後也只剩三分之一學生保持使用習慣。另外運用實體獎勵雖然會有改善,但無法持續太久,因此建議在前幾堂課搭配正式課程播放影片,讓學生體會均一的重要性,之後才有機會在家裡看影片自學。
  3. 利用榮譽點數進行正向管理。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規與獎懲制度,只要學生有按進度在家觀看影片,第二天就直接加分,並且依照均一授予的勳章轉換成學校榮譽點數。千萬記住,不要罵孩子「為什麼回家不看影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受過自學訓練,如今正好有機會碰上第一位可貴的教練。
  4. 將作業增減當作班級管理的工具。孩子不怕挨罵、不怕受罰,就怕回家作業多!因此在信源的班級裡,按時看影片可以得到3點、上課發表2點、作業寫得好2點、幫忙做家事2點,只要累積到10點就可以免去一天的「繇役」──寫日記。至於數學作業本來就不該出,因為教室翻轉後,學生回家便以看影片為主,作業則留待課堂上書寫。只是依照一般人性,學生一到假日就容易忘記看片,因此信源會在假期前出好回家作業。
  5. 幫學生預留在校自學的時間跟設備。一定會有孩子在家裡真的沒時間看、沒辦法看,或是家長反對孩子盯著電腦,因此老師必須預留特定時間跟設備給孩子在學校彌補,此時校內的閒置電腦或低階平板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6. 隨時與家長聯繫溝通。孩子能否保持自學習慣,家長的督促相當重要,尤其操作數位平台難免遇到問題,教師若能及時排除障礙將會增加家長對教師的信任。而且學生熟悉之後,操作問題也會越來越少。

依程度分組 發揮強帶弱功效

翻轉課堂後,教學活動多半以分組方式進行,因此學生的排列相當重要。建議在同一組內安排由強到弱的學生,以發揮互助合作的效果。如果是新接班級,老師還未與學生接觸,可先從舊班成績紀錄及導師紀錄了解學生程度分配狀態。不過仍以成績紀錄為優先,並參考國語、數學分數排序,在開學前即完成「差異化分組」。具體方法如下:

  1. 約3到4人一組,以3人為佳,4人可能會有人在討論時間「無事可做」,此視班級規模而定。
  2. 組別安排由老師全權決定,不要給孩子選擇的餘地,避免因「小團體」或「潛在的喜好」讓弱勢的孩子更加弱勢,並削弱彼此建立夥伴關係的機會。
  3. 分組討論完成後,安排單人或雙人上台發表。單人的話,一定要有救援機制,讓同組夥伴即時伸出援手。雙人的話,通常由程度弱的孩子主講,程度好的組員陪同並暗示,這樣可以讓強者培養同理心、弱者獲得安全感。
  4. 在小組上台發表前,一定要強調「隨機抽籤」與「同組加分」,讓所有學生都有被抽中的心理準備,人人才會認真解題,並隨時為同組夥伴待命。但實際上可以偷偷「抽黑籤」,刻意抽取上課不認真或程度較弱者,以刺激他們專心聽課。
  5. 評分是老師的權力,不要太快開放給學生。畢竟國小生年紀尚輕,情緒大於理智,很有可能因為心情或交情而給予不公正的分數。而且在孩子心目中,老師多半是公平的。

翻轉課堂 讓教室充滿歡呼

「學習在家完成,作業學校討論」是翻轉教學最核心的做法。當孩子預先學習後,就有能力在學校嘗試更高難度的題目,現場老師也能即時解決問題。此外,加入討論、上台、競賽、加分、桌面遊戲等元素,還可以活化教學氣氛,信源便依照動態程度提出五種可在數學課堂進行的活動:

  1. 單純習作演練與討論。這是翻轉教室基本版,也不甚需要科技載具輔助,具體有幾個步驟:
    1. 前一天先要求學生上均一觀看影片及練習題目,上課前再經由後台了解學生的技能狀態到達「掙扎」、「精熟」或「開始」,接著據以安排課堂演練的題目。一般來說,盡量要求學生在課前達到平台設定的「精熟」狀態,才不會耗費過多時間重複講解。
    2. 無論學生是否到達「精熟」狀態,上課後五分鐘先簡略說明核心概念,或用抽問、搶答的方式檢驗學生吸收程度。
    3. 讓學生練習習作或題目卷,老師則四處巡視作答狀況,適時給予指導。在這個階段,弱勢學生會讓老師忙碌不已,提早寫完的人則可能坐不住而搗蛋,因此可以運用小組成員互相指導,或是讓沒事做的學生拿出平板練習題目及觀看影片。
    4. 同一時間,也可以利用PPT投影題目,約3到4題,一題給予小組5分鐘討論,並要求學生把解題歷程記錄在小白板上。此時老師也藉機到各組參與討論、激發思考,同時注意弱勢學生的狀況。
    5. 習作書寫完成後,抽問學生答案,並把獎勵歸給個人;如果是小組討論,便點選各組上台發表,此刻加分屬於團隊。
    6. 如果習題寫作與小組討論非常踴躍,老師很有可能忙不過來,這時可考慮開放教室,讓其他觀摩的教師或家長進來協助引導討論。為此,信源曾特地把數學課調整到早上7:40的第一堂課,除了分散教學重擔外,也讓家長理解教學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因而對老師多一份同理心。
  2. 利用均一平台進行搶答。搶答可作為課堂暖身活動,同時測試學生前一天是否有觀看影片。尤其當教室只有一台電腦時,特別適合搶答活動。步驟如下:
    1. 在上課前先進入均一蒐集適合「快問快答」的題目,例如二位數乘法。
    2. 準備好題目後,將電腦畫面投影在牆上,讓全班同學即刻計算、迅速搶答。手舉最快的可上台按鍵或直接回答,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但答錯者必須上台解題,讓老師了解是否有概念迷思或計算錯誤。
    3. 另外也可以不採搶答,讓全班同學同時登入均一進行隨堂測驗。由於不需要人工批改,老師馬上就能根據答題狀況決定要停留在原點澄清概念,或是跳躍到下一個進度。
  3. 以題組故事引導自學、思考與表達。學生在家裡自行觀看過教學影片後,即算完成自學,接下來就能來一場數學故事解題競賽。不管是文學、科學、歷史或生活,都可以當作故事的題材,而且一個故事就是一個題組,當中以3到5題為佳,極適合作為單元的綜合理解測驗。具體步驟如下:

    1. 國小學生對於上台發表往往比較害羞,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說」的經驗,因此建議事先訓練孩子公開回答問題或發表想法。例如美雯即在國語課時安排四人一組,再從課文中出題給學生上台作答,接著由台下同學確認及追問,藉以刺激孩子上台的膽子、說話的條理以及思考的邏輯,當時她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2. 設計閱讀講義或故事題組。老師首須思考當天的教學概念跟哪個故事適合搭配在一起,例如「數線」跟「多位數乘法」可以結合「秦始皇蓋長城」的故事。信源曾將萬里長城當作一條數線,上面一個城垛即為一個刻度,而不同城垛又分屬不同國家如燕、趙、秦所有,在彼此度量衡不相一致下,讓學生練習單位換算,以及訓練閱讀能力。 </br>另外也可搭配生活化的故事,例如「有一天阿源老師遇到老劉,聽到老劉一直罵、一直罵、一直罵,阿源好奇的上前詢問:『老劉你怎麼了啊,怎麼氣呼呼的?』老劉就說:『我剛剛去水果攤買鳳梨,1公斤要60元,我挑了一顆,花了200元,結果他還給我削皮,削完只剩下1/4的重量,真是沒良心!我就很不爽,叫他把皮的錢退給我,老闆不肯,就跟我吵起來了!』,如果你是阿源老師,你知不知道鳳梨幾公斤?鳳梨皮有多重?如果是你,會不會要求退錢,還是把皮帶回家?」

      </br>通常這樣的故事必須鋪陳一段有頭有尾的情節脈絡,讓孩子感覺到活潑生動、貼近現實,才願意耐心閱讀跟思考,因此老師也須費心琢磨寫作功夫。

    3. 題目說明完畢後,安排10分鐘讓孩子分組討論,並把解題歷程記錄在小白板上,此時老師可四處巡視,適時適度引導。
    4. 時間一到就抽取小組上台發表解題過程,答錯可由組內支援,再答錯則開放其他組解題,直至答對為止。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約進行10到15分鐘,最後由老師綜合講解,並把故事訴說完全。
    5. 一般來說,孩子剛接觸這種複雜的題目時,無論閱讀或是表達都會非常辛苦,老師必須先花時間引導、說明及鼓勵。如果一開始擔心題目太複雜、孩子挫折感太深,也可設計3到4題文字較少,但難度較高的應用題測試。
  4. 進行數學遊戲競賽。這部分可以結合撲克牌、桌面遊戲等活動,例如以撲克牌的「心臟病」傳達因數概念,具體方法可參閱MOOCs融入數學科翻轉教學模式的「四、進行數學遊戲競賽」。還有以實體環境結合數學運算,例如信源曾帶學生到走廊上以多位數乘除法進行「碳足跡」運算,具體方法可參閱相同文章中的「五、 結合生活環境的數學探查」。

翻轉教室看似複雜,卻是一種「做多做少都能成功」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不管走到哪一個階段,就算不再走下去了,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例如導入了資訊科技,學生就可以藉由影片自學;習慣了自行練習題目,老師就能分析學習歷程;教室沒有平板,就用習作分組討論。當一步一步循序走下去時,翻轉就在不經意間達成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