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效應 從鄉村包圍城市

或許你會好奇,數位落差會不會成為推動翻轉教室的一大障礙?其實,率先採用可汗學院教學的正是台東縣延平鄉的桃源國小,當時,鄭漢文校長循循善誘學生練習運用Google網站的翻譯功能將內容翻成中文,經過幾番實驗,發覺效果奇佳,便與多位老師、學生到全台各地示範推廣。努力了一年多,這股效應漸漸擴散到全國各級學校,從偏鄉到都市、從小學到大學,翻轉教室霎時成為教育界「從鄉村包圍城市」的經典案例。

另一個成功翻轉教室的現場是新北市三峽區的龍埔國小,任職於資訊組的施信源老師發現,有些學生到了五年級居然連加減乘除都不會,也無心追上同學的平均水準。後來,施信源老師注意到中文版的均一教育平台有現成的教學影片與題庫,便與同樣任教於校內的妻子顏美雯老師共同引導五年一班的學生自行觀影與練習。在課堂上,學生按照強、中、弱的程度分在一組,再利用不同題目要求各組輪流上台演練,彼此評分。

前半年,整堂課多半靜悄悄,學生不是開不了口,就是直打哆嗦。半年後,課堂不時傳來激烈的言語聲,一改過去「上課不准講話」的班規,尤其當老師宣布下課後,學生依舊三三兩兩坐在位子上討論數學題目,或盯著電腦螢幕專注練習。之後,兩位老師特意將數學課安排在第一節,邀請家長到校觀課,請他們協助跟不上進度的同學,見證孩子的成長。

期中考成績出來後,該班的平均分數比其他班級足足高了5分,期末考更拉開差距至12分。不僅高分群有突破,學生的標準差也是所有班級裡最小的,顯示翻轉教室確實發揮了均等、一流的教育目標,龍埔國小校長因而決定所有五年級的數學課均採用這套新方法。

接著,翻轉教室一步一步向都會區及中學以上學校「攻城掠地」。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孫譽真、台北市麗山高中化學科教師藍偉瑩、台中市光榮國中生物科教師鍾昌宏,也都利用新策略、新科技來改變教學模式。而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的機率課,除了成為Coursera第一門華語課外,他與多位師生共同設計的線上遊戲「PaGamO」,還獲得全球教學創新大獎(Reimagine Education),擊敗其他43個國家的427支隊伍。

相較於上述教師高度仰賴資訊設備,台北市中山女中國文科教師張輝誠的課堂上,既沒有電子白板,也沒有平板電腦,唯一用到的科技產品是麥克風,卻紮紮實實將「教」與「學」翻轉過來。他事前將所有授課內容公開印上講義,要求學生回家自行閱讀,課堂上採分組競賽,透過問題交互詰找出答案。在張輝誠眼裡,這套方法促使學生自學、思考及表達,因而稱作「學思達」教學模式。

此外,其他翻轉模式還有南投縣爽文國中國文科教師王政忠的MAPS、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等,各門各派正以不同方法、工具,豐富翻轉的內涵與文化。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