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高階能力 拒絕淪為機器人附庸

台灣勞動力的發展現況可從教育學者布魯姆(Benjamin Bloom)的分類看出端倪,在他眼裡,教育目標由低階至高階分成: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記憶與理解是台灣中小學花最多時間培育的能力,偶爾才會延伸到應用,至於分析以上就鮮少觸及了。

殘酷的事實是,記憶很容易被「一鍵搜尋」替代;純粹理解,也難以跟電腦程式一較高下,尤其科技日新月異,機器人越來越多工,不但能勝任高難度的精密動作,還不怕危險、不會罷工、成本固定,人類的血肉之軀無法比拚。一個畢業生若只擁有最低階的能力,很容易被職場淘汰。

教師想拉高教育目標的層次,勢必要突破教學方法。1960年代,美國國家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Bethel, Maine)實驗發現,利用單向講述,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5%,至於閱讀能保留10%、視聽有20%、示範是30%、小組討論50%、實作75%、教導別人則高達90%。雖然這個實驗的原始數據已無從查考,幾乎所有老師都會同意:學生參與越深,學習效果越好

這樣的「學習金字塔」顯示,學生越常主動思考、互動討論、實際操作,純熟度就越高。而翻轉教室正試圖將心力投注在這些能力上。教室翻轉之後,學生必須將聆聽講述、自主閱讀、觀看影片的任務帶回家,白天則在老師循循善誘下,練習示範、討論、實作、教導別人,循序漸進培養分析、評估、創造的高階技能。

翻轉教室得讓教學工具及方法同步並進,才能連結各種目標與層次。日益蓬勃的電腦、網路、資訊設備,正好提供新式教學的輔助。其實,早在10年多前,美國兩位年輕的老師就已預示了數位學習的無限可能。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